法国“陈氏兄弟”40年:一部华人生动发展史
陈克威先生(左)接受欧洲时报专访。(图片来源:欧洲时报记者孔帆 摄)
海外网12月30日电 据《欧洲时报》报道,2016年,法国陈氏兄弟有限公司成立40周年。40年风雨沧桑,“陈氏兄弟”见证了法国华人和华埠的发展。陈氏公司成立40周年之际,欧洲时报在其总部专访了公司董事长陈克威先生。
13年前,陈氏位于94省的总部刚刚落成之际,欧洲时报记者就对陈克威先生进行了专访。当时,陈克威先生看着窗外总部的红色围墙说:“我就喜欢这种中国红,欢乐、喜庆、向上。”那种对祖籍国深沉的爱,溢于言表。
13年后的今天,陈克威先生还是喜欢在夜幕降临时,透过总部窗户看万家灯火,他感慨:“40年了,当初我们兄弟俩,两手空空来到法国,如今终于算事业小成。而在法的华人,也都开始安居乐业,让人欣慰啊。”
陈克威向记者展示他当年来法所带的皮箱。(图片来源:欧洲时报记者孔帆 摄)
40年,弹指一挥间。而对于“陈氏兄弟”和旅法华人来说,却是一个蜕变的过程。
13区的陈氏兄弟集团的第一商场,是集团的“旗舰店”,也是巴黎唐人街的标志。陈克威笑言:外地人来巴黎13区,想要看看唐人街,当地人一般会指着陈氏商场的方向。他说,经常有旅游大巴停在商场门口,虽然游客只是匆匆看一眼,他也感觉非常欣慰。陈克威先生说,他“两手空空”来到法国,是一个比喻。他向记者展示了他来法国时携带的皮箱,以及他自己拍摄的在老挝的木材加工厂,当时工厂有350名工人,颇具规模。那是他关于老挝唯一的记忆。看着这些老物件,尘封的往事,再一次打开。
如今,陈氏兄弟集团不仅是西欧最大华商企业之一,在法国500强企业中,它的排名也比较靠前,在法国零售业界,更是赫赫有名。
这是陈克威先生来法国前拍摄的自己木材厂的照片。(图片来源:欧洲时报记者孔帆 摄)
走进陈氏商场,我们可以看到,法国消费者已经占了很大比例,已经不能再用“华人超市”来定义它。而它走过路的,40年一步一个脚印。
从30平小商铺到欧洲亚洲食品中心
陈克威、陈克光兄弟祖籍广东潮州普宁县,父亲陈仲卿只读过两年乡村私塾,14岁就随同乡前往泰国,在杂货铺打工。老板精通汉学,受其感染,陈仲卿空闲时都会诵读中国的诗文歌赋。不久,他又辗转到老挝开店。
陈克威出生于1934年。为了减轻父母重负和支持10个弟弟妹妹的学业,他开始经商,先是开杂货店,两年后转投实业,利用老挝中部丰富的森林资源办起了木材加工厂,后来又开起了碾米厂等。由于老挝政局不稳,战祸连连,1975年,刚过不惑之年的陈克威告别老挝,漂洋过海来到法国,打算与在里昂国立高等理工学院攻读电机工程专业的四弟陈克光联手闯荡。兄弟二人首先想在的巴黎第13区开办餐馆,但由于没有经验,租下店铺居然没有煤气。餐馆开不成,两人在1976年于巴黎第12区租赁了一间30平方米的商铺,从泰国运来各种食品,创办起了专营亚洲食品进口和批发生意的法国陈氏兄弟有限公司。
兄弟两人的并没有停下脚步。上世纪70年代后半叶,由于东南亚难民陆续涌入法国,越来越多的亚洲人聚集到巴黎13区,一时间,巴黎13区的亚洲商品售量激增。他们于是开始新的布局:仅靠进口和批发食品是远远不够,要设立连锁超市直接卖货,才能走上永续经营之路。
1981年,在巴黎第13区IVRY街区,由3000平方米废弃火车货运站改造而成的亚洲食品连锁超市开张了,这是巴黎有史以来第一家华人经营的亚洲食品连锁超市,专门销售来自泰国、中国、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地的特色食品。1987年,法国陈氏兄弟有限公司成为首家荣登法国著名大商业企业“龙虎榜”的华人企业。回忆起当时的突破性成功,陈克威先生认为,细分市场,实现差异化服务是制胜法宝。陈氏百货商场主要经营的是食品加工和进出口,面对的是特定的消费群体——亚洲移民。由于专一和灵活性的经营特点,不仅拥有特定的客源优势,同时又保证了效率和品质。陈氏商场不仅坚持父辈“薄利多销”的经商之道,而且始终坚持以信誉为重,尊崇商业美德、维护公司信誉的最高信条,由此商场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先进科学管理技术的采用,也让陈氏集团如虎添翼。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陈氏兄弟先后投入大量资金购置了美国IBM电脑系统,实现帐目、发票、文书工作电脑化以及法文、中文并用的程序。
2002年,陈氏公司在巴黎投资数亿法郎兴建的2万多平方米的公司总部大楼落成,集行政、批发仓储、门市等为一体,成为欧洲最大的中国及东南亚食品零售和批发中心之一。
今天,陈氏公司约有4万平方米货仓。公司和旗下位于巴黎市内和大巴黎地区的各家超市,经营零售和批发业务,包括干货、冻品、饮料、新鲜蔬菜水果、瓷器、餐具和工艺品等。陈氏品牌已经成为广大顾客认知和喜爱的品牌。
责编:樊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