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总统大选 “弑父者”与“老骑士”交锋
见招拆招、投民众所好
虽然竞选顾问会对“敌我”候选人进行全方面盘查、知己知彼,但仍免不了在竞选过程中处理不少突发公关事件。例如,在剧中安就与总理颇为“狗血”地互揭老底,从全方位将对方攻击地“体无完肤”。现实中,周而复始的爆料、报复也不少见。
如此几个回合的“互撕”后,西蒙帮助安跳出了勾心斗角的窠臼:安在电视辩论时,先公开向总理致歉、要求和解。她表示,看看这糟糕大环境(不平等、失业、恐袭、教育、医疗),停止一切于事无补的闹剧,仿佛是顺便提醒了总理:“啧啧,这都是你们现任政府的政绩啊”。末尾加上一句“我想,这也是总统想要对大家说的”,借此重申自己是已故总统政治理念接班人的信息,吸引总统支持者的选票。
把政治看做派系斗争,厌烦藏污纳垢政界的民众,自然将不打“左右牌”、反对谋私利小团体的言论视作一阵新风。现实中,前经济部长马克龙团队也为其打造出“反体制者”形象:他不断暗示现行体制存在太多掣肘,曾力推一些左派看来“离经叛道”的政策。他还大胆表示“左”、“右”是次要的,并强调自己的目标是“改造我们的国家”。
非处女座不可胜任的工作?
魔鬼藏在细节里,此话不假:斯特凡尼尼多次被比作“一丝不苟的指挥家”。一名竞选团队成员强调,此人对细节有“不同寻常”的关注:“他的目光无所不在。没什么是不重要的”。斯特凡尼尼甚至如最细心的编辑一般,亲自校对菲永的竞选纲领文件,连标点符号、字体等也不放过。事实上,无数看似不起眼的因素都对候选人的表现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幕后枭雄》也忠实还原了竞选负责人所必需的“处女座”特质。某种意义上来说,组织竞选活动相当于构建“形象工程”:候选人的外在形象(着装、神态、谈吐)、亲和力与表现力,都会影响民众的主观判断。
巴黎高等政治学院出身、年仅39岁的马修•加莱在担任法国广播电台台长期间,为让“自己的形象时刻完美”,被曝花费上百万公款聘请公关形象顾问。
西蒙与团队细细商讨安的形象描述,一步步打磨出最适合的字眼。
就这样,经过字字斟酌定位出的形象宛如精心制作的产品,通过不同媒体(“分销商”)传达给民众(消费者)。候选人暴露在公共视野的每一处细节都不可忽视,待人接物态度、办公室摆设也会成为评估猜测的考量。
因此,西蒙就像“暴君”一样,规定安的办公室里要摆上女性杂志、经典唱片、鲜花(既不选红玫瑰也不要白百合);电脑要始终开着、桌子换成不透明的(不然人们会看到候选人的裤脚)。对于女候选人来说,穿半裙比裤子要好得多。同样,吕铎也给总理提出了不少小建议:比如走出办公大楼时,千万不要两手空空。最好戴上眼镜,边走边查阅手中文件(拿文件比公文包好)。
面面俱到,创造完美“粉丝见面会”
安在重要城市里昂造势时,西蒙就与其他组织者争抢最理想的大会场地,并发动尽可能多的声援者:团队耗费三百万欧元租用了14辆高速列车(TGV)、10架客机,以接送来自全国的支持者。
安保、会场布置、网站宣传、演讲稿、候选人入场方式、播放音乐时间点、舞台照明…作为总幕僚的西蒙面面俱到地构想好所有细节。
不仅如此,在大大小小的演讲、辩论场合,幕僚需要帮助候选人练习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演技”:首先,发言稿要生动、直接的语气,听上去积极、有号召力。其次,通过与撰稿人一起将讲稿设计得更令人玩味,甚至创造个别“无心之失”,记者们可以如痴如醉地抓亮点、揣摩弦外之音。
如影视剧般朗朗上口、一下子抓住人心的“名台词”也是加分项。虽然寥寥数语不至于扭转乾坤,但此类细致的小功夫还是不可或缺的。
密特朗曾将大选对手、前任总统德斯坦比作“守旧者”,该词成为法国政治史上的经典比喻。
必要时,“缓缓出场”、退场时“眼含热泪”都是可参考的选项。看过政治题材美剧的小伙伴们都知道,向世人展现自己的家庭成员是政界另一个重要加分项。家人(特别是配偶)的支持对于政客有举足轻重的正面影响。
责编:樊小菲